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02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,在经历紧张而焦虑的备考后,考生与家长紧绷的神经也得到放松,但随之很多人会出现“后高考心理”,比如有的考生会对照网络答案预估分数,对考试的结果过于纠结,寝食难安;有的家长则在陪考结束后会出现焦虑、迷茫的心理,担心孩子没取得良好的分数………那么,怎样做才能尽快调整好“后高考心理”呢?对此,记者采访了长春市第六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彭新贤。
彭新贤介绍,高考结束后,考生首先应保证规律作息,亲近自然。紧张的备战状态会给考生带来长期的、慢性的压力,因此建议考生采取蓄能的方式放松。比如假期中,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,每日睡眠保证在8至9小时之间;考后放松要有节制,可以适度锻炼身体、增强体质;多亲近自然,多感受自身,不被过多的消息影响,让大脑真正放松下来。
其次,理性看待结果,关注过程。高考成绩不可以完全评判一个人的价值,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,考生不必因为一次考试失意而郁郁寡欢,家长也不要担心孩子没有好的未来,去经历、去成长这才是大家所需要关注的。
第三,积极调整心态,为未来蓄能。考生对高考成绩感到焦虑时,其实焦虑的不是分数本身,而是对分数的认知。家长思维定式认为孩子没考好,去思考自己该怎么做,开始为未发生的事而担忧,这种担忧本身就是不合理的。没发挥好并不代表考生没有未来,也不代表“家长付出全白费了”,考生与家长应该及时调整心态,转换当下应该注意的目标,趁着假期让考生去学习某些新技能,为未来赋能。同时,家长应积极帮助考生调整心态,而不是把自己的焦虑、担忧强压在孩子身上,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。
最后,家长应学会放手,让孩子独立思考。每年都会有部分家长因为孩子考大学走后出现“分离性焦虑”,这种情况的发生究其根源是家长过度将中心放在孩子身上,一旦孩子赴远方求学家长则无所适从。其实,家长不能将自己的人生与孩子捆绑在一起,这会给孩子增加很多负担。在孩子长大后,家长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,让孩子做自己的人生规划、让他们独自闯荡,家长自己也要学会享受自己的时间。
作者: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毕雪
标签: